人民法庭处在化解矛盾纠纷第一线,是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前沿阵地。容县人民法院下设五个人民法庭,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司法赋能基层社会治理和全面助推乡村振兴。
---题记
容县人民法院:
“小法庭”保障“大产业”
护航法治营商好“枫”景
容县沙田柚,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是柚农们致富的“金果果”。
眼下,正是沙田柚丰收的时节。在广西最大的侨乡玉林市容县的柚园里,沉甸甸的沙田柚挂满枝头,映出了一年的好“丰”景,勾勒出一幅忙碌的秋收景象。
近年来,容县人民法院以创建新时代“枫桥式人民法庭”为总抓手,将产业专业化司法保障、党建标准化全面提升和文化本土化价值构建有机融合,以“小法庭”保障沙田柚“大产业”为司法服务着力点,通过搭建“三个平台”,融入“三乡模式”,推行“四项机制”,为沙田柚产业发展提供专业法治保障,推动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描绘出一幅司法护航法治营商好“枫”景。
搭建“三个平台”,铺设司法服务“便捷网”
“果农朋友们,沙田柚销售中,这些细节要注意……”这是容县人民法院县底人民法庭法官覃日凤到果农家里普法的场景。
她讲得起劲儿,果农们听得也用心。这种“拉家常”式的法律知识学习,很受果农认可。像这样到果农家宣讲,覃日凤记不清有多少回了。在她看来,每次宣讲都是一次生动的普法实践。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容县人民法院坚持“问题在哪里、法庭就在哪里”,将为民服务关口前移至基层群众身边,在容县沙田柚协会成立“容县人民法院司法服务沙田柚工作站”,在县底人民法庭成立“容县人民法院沙田柚法律服务基地”。
法官们为农忙当事人搭建“司法服务沙田柚产业快捷平台”,为路途遥远当事人搭建“司法服务沙田柚流动平台”,为“游客集散中心”搭建“司法服务沙田柚产业驻点平台”,深入村社开展专题讲座,以案释法、以案说法,并为果农提供针对性法律咨询,培养果农法治思维,保护果农合法权益,营造互利共赢的市场环境,助力容县沙田柚产业高质量发展。
融入“三乡模式”,探索矛盾化解“新路径”
外地果商黄某和当地果农梁某签订水果订购合同,并支付3000元定金。在合同履行过程中,黄某收购250公斤沙田柚后,表示不想再继续收购了。因黄某中途变卦,双方就赔偿事宜产生分歧,梁某遂起诉至法院。
“他和我签订合同,约定要收购我5000公斤柚子,结果摘了一点就说要毁约了,他必须要赔偿我的经济损失。”原告梁某诉称,要求被告黄某支付的定金3000元归其所有,并赔偿其经济损失5000元。
双方各执己见,法官坚持以和为贵,巧妙运用“三乡模式”开展调解工作。以“乡言乡语诠释艰涩法律”,从定金罚则和违约责任方面入手,耐心阐明违约方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把权利义务说得明明白白;以“乡风乡俗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与双方当事人了解订购事实,到现场查看柚子采收情况,从平衡果农和果商的利益出发,安抚双方当事人的焦急情绪,辅以人情事理的教化,打动认“死理”的当事人;以“乡情乡意联结审判网络”,通过“容县法院沙田柚法律服务基地”诉前调解,把矛盾化解在乡村。
经调解,黄某和梁某决定解除订购合同,黄某同意将定金3000元归梁某所有,这起买卖合同纠纷案件半天就顺利解决。
容县人民法院五个人民法庭秉承“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司法理念,围绕沙田柚产业的产、供、销三大环节,开通涉柚纠纷审理绿色通道,摸索出了“三乡”工作模式---“乡言乡语诠释艰涩法律;乡风乡俗化解涉柚纠纷;乡情乡意联结审判网络”,从源头化解预防矛盾,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坚持中焕发生机、在发展中发扬光大,为乡村振兴增效赋能。
建立“四项机制”,当好人民群众“贴心人”
“法官,我想问一下,怎么签订果品购销合同?”“法官,果商不给果品款咋办?”“法官,过磅单可以算是合同吗?”......这是容县人民法院法官应容县沙田柚协会邀请到容县水果产业服务中心给广大果农、果商上法律知识培训课收集到的问题,并一一记录在法官《民情日记》里。
法官深入了解情况,发现在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果农果商的风险防范意识还不够,不少柚农果商遵循的是“熟人”买卖,未能及时与买方签订买卖合同,最终造成损失。于是,制作并向本地果企、果农发送《容县人民法院致广大果农果商的一封信》,推广《水果购销合同模板》《送货单参考版本》等范本,规范市场主体买卖行为,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充分保障各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容县人民法院人民法庭把基层“最后一公里”作为先锋党员的连心线、服务线、维稳线,建立法院与沙田柚协会、专业合作社、沙田柚企业、果农四项联系沟通机制,将司法服务贯穿沙田柚种植到销售整个过程,并以一本《民情日记》,贴心倾听群众诉求,满腔热情做好人民群众关注的事情。2022年以来,容县人民法院人民法庭的法官收集涉柚需求168个,解决柚农柚商烦心事248件。